中华民族的脊梁——华罗庚院士

中华民族的脊梁——华罗庚院士

华罗庚(1910—1985年),中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金城镇一个小商人家庭。他12岁小学毕业后,进入中学学习,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数学王维克老师对其帮助很大。后因家境贫寒,被迫中途辍学,回家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

华罗庚自幼痴迷数学,他勤奋钻研,刻苦读书,自学数学。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929年冬天,他得了严重的伤寒症,落下了终身残疾。1930年春,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令中国数学界刮目相看。同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熊庆来教授推荐他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作图书馆助理员。1931年秋冬之交,华罗庚来到了清华大学,他有幸得到数学界前辈熊庆来、杨武之等人的指导与帮助。 

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自强不息,边工作边学习,于1934年破格提升为讲师。1936年,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从1939年到1941年,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1946年9月前往美国,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担任访问教授,后又被伊利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1950年3月16日,华罗庚和夫人几经周折,立志报效祖国。华罗庚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1952年7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成立,他担任所长。他潜心为新中国培养数学人才,王元、陆启铿、龚升、陈景润、万哲先等在他的培养下成为著名的数学家。1958年,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数学系主任。

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他写成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59年出版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1963年他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他的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及高维数值积分等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讲演厅向日本数学界作讲演《理论数学及其应用》,但讲演即将结束时因患急性心肌梗塞而不幸逝世。 华罗庚一生自强不息,追求真理,以爱祖国、爱人民为最高信仰。他有一颗赤诚火热的爱国之心和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他是中国数学界的光辉榜样、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有词赞曰:

雨中花慢·华罗庚

金坛励志少年,家境贫寒,好学不倦。刻苦攻读数学,卧薪尝胆。焚膏继晷,五次方程,答疑解难。逢伯乐相马,凤鸣朝阳,清华拜坛。

科学巨匠,成就斐然,开创巨著鸿篇。华定理、享誉内外,如日中天。竭力数学应用,赤诚上苍可鉴。中华崛起,科技腾飞,了却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