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吉欧项目活动

瑞吉欧项目活动

项目活动是瑞吉欧教育方式的灵魂和核心,是对瑞吉欧学校课程和教学最全面、准确的概括。下面我们以一次名为“人群”(CROWD,该词有人群、群众,大量、一堆,挤满、塞满等含义)的典型项目活动为例,对包含在其中的课程和教学特色进行简要介绍。

期终临近,教师和孩子一起讨论,怎样在即将到来的暑期留下点纪念。他们经过商量,给家长提出了建议:在外出旅行时,给孩子带上一个箱子,这样,孩子就可以积攒各种纪念品。

秋天,假期结束了,孩子们回到了学校。为了解孩子们的假期经历,教师把孩子分成小组进行谈话。她提出了假期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之类的问题,本意或许是想听听孩子们在海边的趣闻,和他们谈谈有关船只、海浪、日落的情况。但由于她的提问比较适当,孩子的眼光独到且出人意料,表达也比较生动,结果,一个学习的探索历程,不期而至。

在一次小组谈话中,一个孩子谈到:“有时候,我们去码头。我们走过一条又窄又长的街道,就是那条名叫‘肠子’的,那儿的商店一个挨着一个,人们来来往往,你什么都看不到,到处(CROWD)是大腿、胳膊和脑袋。”教师立即抓住了“CROWD”这个词,并问其他孩子这是什么意思,就这样,一次项目活动展开了。

孩子们纷纷发表了对“CROWD”这个词的看法。小组讨论之后,教师要求孩子们画出他们的“人群”。在画出的作品中,教师发现.孩子的图画所表达的与他们口头描述的不一样。这一活动持续了两天,教师也不断地进行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怎样帮助孩子将他们不同的象征语言(言语、视觉、声音)结合起来,使其和谐一致?怎样使孩子意识到他们自己的学习过程?最后,教师决定,让孩子重新听一听他们先前的讨论(听先前小组讨论的录音,将文字记录读给孩子听),再看看他们所画的画。孩子们看着画,彼此评论着。在孩子们的描述中,教师注意到,儿童关于“CROWD”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了;为第二次绘画准备起来的形象,也更加准确、细致。如一个孩子在回忆对“CROWD”的描述时说:“他向左走,向右走,向前走,当他们忘了什么东西时,就向后走。”很快,教师发现她说的与她画的不一致:她的画中的人都是向前的。她显得有些不安,但她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巧妙的理由:我只画了那些没有忘记什么的人。一个孩子画的是大家手拉着手向前走,他解释说:“他们是朋友、手拉着手。”这一观点遭到其他孩子的反对:“一群人不一定是朋友,他们有可能不认识。”另一个孩子也遇到了问题:他画的人都在往前走,而有只狗却是侧面的。在其他孩子的追问下,他承认他只会这样画狗。还有一些孩子谈到自己的画时说:“如果人们像我画的那样一直朝前走的话,那他们一定会撞墙的。”“我们得画一些背面的、侧面的人,不能全画正面的人。”“我不会画人的背面,”“我也不会,”“我们得学学怎么画。”

至此,孩子们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愿望:学习如何从背面和侧面画人像:教师当然全力支持。他们让一个孩子站在教室的中间,其他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对她进行观察,画出她的位置和体态,并且从前后左右四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描绘。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学习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和把握事物的基本方法。为了巩固孩子的学习,教师让孩子们在一段时间内,从不同背景中尤其是从背面和侧面观察、研究人的姿态,鼓励孩子们用铁丝、黏土和绘画等各种方式展现他们所看到的人的背面和侧面。教师还把孩子带到学校外面,在市镇中心,孩子们不仅观察和拍摄繁忙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混在行人中,汇入“人群”,在其中去观察、感受和体验人群。教师还带着孩子从高处、远处、近处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人群,获取直接经验。

几天后,活动的幻灯片制作出来了,并投射到墙上。教室的墙壁变成了一个城镇的广场,孩子们玩起进入广场,和墙上的人群交往的游戏。孩子们还在班级中扮演着各种不同角色,组成人群。教师不断地鼓励儿童做各种有关“人群”的游戏,以各种方式重复、加深孩子对“人群”这一概念的认识。瞧,孩子又想出了新花样:把剪下来的人物贴到先前的画中,重新组合成“人群”。最后,孩子们用流水作业的方式,分工合作,制作黏土人物模型。这些黏土人物模型组合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团体—一人群。

“人群”这个活动非常生动地体现了瑞吉欧方式在课程和教学方面的特色。

摘自《学前教育》 2000 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