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活动区常规

如何建立活动区常规

首先是建立幼儿喜欢的区域环境 :

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与需求,要放手把环境创设的主动权交给幼儿。

其次是制定让幼儿容易接受的规则:

(1)自定规则

活动区规则的建立不是外部强加的,不是教师为了限制幼儿的行为自己制定的,而是幼儿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自行准备的。活动区的规则来自幼儿自由讨论。活动区能进多少人?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需要什么角色?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适时、适当引导,一方面引导幼儿将生活中的经验迁移到活动中,另一方面提醒幼儿制定更切合实际的规则。

(2)试行规则

在自定规则中总有不完善或者想不到的内容,随着幼儿活动的开展会暴露出很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会阻碍活动的进行,这也恰恰是自制规则的意义所在,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改正问题中,才能让规则更完善更有效。比如,由于场地的限制导致活动区过于拥挤,幼儿分工不明确导致角色分配不合理,餐椅少顾客没地方坐等。“教师可以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然后针对出现的问题引导幼儿进一步明确职责及活动规则,发现不足的地方。

(3)完善规则

在试行规则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发现和讨论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引导幼儿找到解决办法。幼儿在讨论过程中畅所欲言,用亲身经历去描述事实,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幼儿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所以,他们提的建议可行性非常强,易于大部分幼儿接受。比如,在厨师明确职责方面,利用围裙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方面可以利用围裙提醒幼儿明确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围裙的数量限制厨师名额。这种方法既直观又生活化,很好地解决了角色分配问题。教师通过征集意见,完善规则,进一步加强了幼儿的规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