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选择迷茫,生涯决策力如何养成?

告别选择迷茫,生涯决策力如何养成?

本文整理自实战专家精品课第39期

范韶维|大学生生涯决策力的培养

生涯导论课、生涯人物访谈、生涯规划大赛……

生涯活动举办了无数,毕业季时,以下问题仍旧困扰着学生:

“升学还是工作?”

“挣钱的外企和稳定的公务员选哪个?”

“机遇更多的大城市还是更加熟悉舒适的家乡?”

学校用了四年时间带领学生探索自我,探索世界,明白了自己想做什么,了解了工作需要什么。但是学生依旧难以做出选择。

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学生生涯决策力的缺失,我们今天就从四个方面来分享,生涯决策力该如何培养?

一、生涯决策与生涯决策力

今天你站在哪里不重要,但是你下一步迈向哪里更重要。——生涯决策的意义

1974年Jepsen和Gelatt在职业生涯决策模型中使用了职业生涯决策这一概念,他们认为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其过程是综合了个人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教育和职业等外在因素的判断。职业决策会受到个人目标、可供选择的方案、结果评估、个人价值观、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何在各种决策情景中界定问题,收集并运用资料,从而提升决策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生涯决策力。

二、生涯决策的影响因素

人的一生大约会面对七次关键选择,从大学和专业的选择开始,第一份工作关乎我们的格局,选择的爱人决定了一半的人生,职业路径决定了未来发展路线……

该如何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什么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生涯决策?

采用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对生涯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一)三分法

最常用的大类分法,分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

社会因素:流行的工作价值观,例如十年前人人推崇的教师和公务员,产业结构的变动,例如近几年蜂拥而入的互联网从业者等等。

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最早模仿到的职业角色,非常多关于家庭对职业角色影响的研究表明,父母的职业支持在增强个体职业信心和职业规划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个人因素:包括健康情况、兴趣爱好、个人特征、负担等等,以个性特征为例,一个气质类型是抑郁质的学生多数是不愿从事银行前台工作的。

(二)五分法

国内学者近几年对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做了深入的研究,把它归纳为物质、发展、职业、家庭和个人因素。

五分法涉及到的部分因素与三分法一致,三分法没有涉及到的物质因素主要指薪资水平、福利津贴、工作环境等,发展因素则包括晋升通道、深造机会、能力提升等。

(三)四分法

斯坦福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大师克朗波茨认为下列四种因素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涯决策。

遗传因素和特殊能力:我们的体能、外表、人格特质、种族性别属于遗传天赋,类似音乐或艺术能力则属于特殊能力。

环境情况和事件:工作性质、社会政策、科技发展、劳工法令乃至自然灾害等。

学习经验:生涯规划技巧,职业或教育的表现,连接性学习经验,例如观察学习等经验。

工作取向的技能:解决问题的技巧,工作习惯,心理状态,情绪反应和认知历程等。

三种分类归纳方法告诉我们,影响生涯决策的因素是复杂而多变的,想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生涯决策,还需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与他们一起研究、分析和探讨影响生涯决策的多种因素变化。

三、影响生涯决策的障碍因素

为什么对自我以及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关键的生涯决策之间是断层的?学生进行完自我探索,也完成了环境的探索,但最后抉择的时候还是不知道如何去选。——《从教生涯课三年,我才发现生涯课的大坑》

以上这段话摘自另一位生涯老师的文章,他的困惑也是其他很多老师的困惑,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了生涯决策?

1996年Gati将生涯决策困难按层级划分成三种类型。

1.缺乏准备性:缺乏动机,不想找工作;犹豫不决,没想好什么工作合适;不良信念等。

2.缺乏信息:对生涯决策过程、自我、生涯、乃至获取信息的途径都缺乏了解。

3.不一致信息:道听途说得来的不可靠信息,自身意愿与家人之间存在分歧等。

同时1996年Gati在上述决策模型的基础上编制了生涯决策困难问卷,经由国内学者将其译成中文。

我们非常熟悉的CIP理论也采用金字塔模型对个体进行生涯选择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基于CIP理论,将个体的生涯决策问题划分为三种。

1. 信息不足:

自我信息缺乏,对自我的探索不足,缺乏探索动机;

外部选择信息不足,对即将面临的学习、职业选择的了解不足,不清楚职业要求、发展前景、行业信息等等;

缺乏信息收集方法,表现为决策者知道应该收集信息,却不知从何收集。

2. 理性决策能力不足

具体表现为决策者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也明确职业需要什么,但在面对矛盾时无法做出权衡,我们非常熟悉的决策平衡单,CASVE循环等方法都可以帮助决策者进行调整。

3. 不合适信念干扰

过于追求完美,希望利益最大化,不允许自己做出凑合的决策,这可能会导致决策者陷入反复纠结的漩涡,错过决策的最佳时机;又或是对决策存在误解,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不需要进行生涯规划也可以获得成功。

4. 提升生涯决策力的策略

(1)掌握生涯决策的工具与技术

我们所熟悉的决策平衡单、CASVE循环、SWOT分析法都是非常经典的生涯决策工具与技术,大家可以通过专业的书籍或百度去详细了解,我们将更多的篇幅留给除去理性工具后,我们怎样帮助改善冰山下的生涯决策力影响因素。

(2)了解完善生涯角色的风格

上图故事中五个人的行为和风格,也对应了美国职业生涯专家斯科特和布鲁斯1995年提出的生涯决策风格。他们认为决策生涯风格是在后天的学习经验中逐步形成的,将决策风格分为五种类型,理智型、直觉型、依赖型、回避型和自发型。每种风格拥有不同的优缺点及特征,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帮助学生模糊的形成自己惯有的生涯决策风格。同时结合北森PCDC课程中的一些方法,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采用下图所示的团体探索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完善自己的生涯决策风格。带领学生通过练习回溯他印象最深刻的三个决定,并结合桃园摘桃的故事,进一步清晰自己的生涯决策风格,看到自己惯有风格中的优缺点,增加学生理性型决策风格的比例。

(3)修正生涯决策非理性信念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认为每个人都持有干涉自身思考的一些基础观念和假设,他将这些观念和假设为非理性信念,非理性信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绝对化的要求:陷入绝对化情绪的我们会以自身意愿为出发点,认定某一事物必定会或不会发生,怀有这一信念的人,特别容易陷入到情绪的困扰中。比如我必须要和同学一样作出正确的选择,我必须找到完全匹配的工作,我的决策必须十全十美,一定要找一个父母老师和我都满意的工作等等。

过分的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过分概括化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评价。例如学生可能常常会想,如果我不能得到更多的offer,则说明我的能力不够。另一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比如我的父母就是想控制我的人生。我的同学能找到好工作,是因为她有一个好爸爸。这样一些过分概括化的思维,往往是基于某一次或者几次的负面经验,就得出了非常泛化的结论,认为那些发生过一次或者两次的坏事就一定会再发生。

糟糕至极: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那会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果决策者沿着这条思路,认为遇到了百分之百的糟糕的事,就会将自己引向极端的不良情绪中。

常见的一些非理性信念对话

四、自我效能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更容易发挥出自身的智慧和智能,例如学霸在参加一场考试时会非常自信,这种自信会带来更好地发挥,具体到职业决策乃至生涯决策中也是一样。根据班杜拉的研究指出,以下因素影响了人们的自我效能感。

成败经验:即我成功做过多少事情,成功经验对效能的影响还要受归因方式的左右,因为外界的机遇这种不可控的因素导致的成功,不会增强效能感,因为自我能力不足这种可控因素导致的失败,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学校可以搭建一些平台,帮助学生从小做起积累成功经验,或是引导学生记录成功日记,记下每一次正确选择的历程,形成正向的自我效能感。

替代经验:效能期望还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例如我的室友有跟我差不多的学习、工作经历,她能够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我的内心就会涌起一种信念,相信我也可以,当然观察者和榜样要具有一致性,这是替代经验能够生效的前提。

学校可以在学生中树立生涯明星榜样,例如组织优秀的学生给大一新生进行报告会,为台下学生在学习、生活、创新创业等方面树立起榜样。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效果不大,比如在鼓励学生找工作时,可以采用摆数据的方法,将近几年的就业率和升学率清晰地讲解给学生,效果更佳,二是强调权威,劝说人对个体越权威、越重要,劝说效果越佳。

情绪唤醒:人的情绪与生理状态会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身处紧张危险的外界环境或面临较大压力时,会高度唤醒我们的情绪,降低我们的实际表现水平。长期焦虑的人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影响自我效能感。例如学生在初次面试时,因为紧张没有通过,下次面试时会再次焦虑,再次导致失败,形成习得性的失败和无助,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具备积极的自我对话习惯能够有效地形成积极地自我意念,对抗焦虑的情绪,我们还可以建议学生定期整理自己的自我成就事件,帮助学生寻找那些唤醒和引起学生成功体验的事件,从而激发学生自主积极进行生涯决策的勇气和决心。

结语

今天的分享更多是基于影响大学生生涯决策力主观因素基础上的改变,如何将大时代家国情怀的培养结合到我们的就业思想教育之中是我们今后思考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