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失败的原因




三元失败的原因

2004年,各种原材料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涨价。与2003年相比,最高时,玉米价格的涨幅为33%,大豆价格涨幅为73%,然而奶价却下跌了将近四成。这对于奶制品行业来说是不小的困难,此时的北京三元牛奶与其竞争对手相比,在成本控制方面表现乏力。

2004年1-9月,伊利公司的主营业务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70.34%,而三元的比例为79.11%,这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三元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低于伊利8个多百分点。在管理费用方面,三元的管理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是伊利的好几倍。

客观上,三元公司地处北京,土地、原材料、环保、奶源建设等方面投入较大,人工成本也是高于竞争对手两倍以上,同时,三元公司还有一些主观上的失误。

在此几年前,三元曾为了降低奶源成本,跑到北疆去办了一个奶源生产基地,但因奶源生产选址地风沙太大、优质牧草相对缺乏,引起牛奶杂质超标、卫生及生化指标不达标,致使三元公司不得不放弃了原定的液态奶基地计划。

之后三元考虑重新选址建立奶源基地。三元认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传统的乳品出口国,占世界出口总量的40%左右。澳大利亚产奶量的50%用于出口。由于天然的资源优势,澳大利亚的鲜奶价格低于我国16%至18%,而且鲜奶质量明显好于我国。”于是在2003年,三元又去到澳大利亚建立了奶源基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汇率的变化以及澳大利亚的干旱现象,北京三元公司在澳大利亚基地生产的鲜奶价格却没有它预想的那样低。2004年年初,三元无奈之下又放弃了澳大利亚奶源基地。

面临窘境的三元决定对产品涨价,希望以此摆脱困境。原本单价0.95元的三元加钙奶售价调至1元,原本单价1元的三元纯鲜奶售价调至1.15元。结果却只是三元公司的一厢情愿。据报道,涨价后,北京的一些社区牛奶批发点减少了三元牛奶的进货量,除北京之外的其他省市终端货架上也慢慢不见了三元的踪影。

$2资料来源:邱小立,三元牛奶失守大本营,《经理日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