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

[唐]杜甫

【导读】

《咏怀古迹》是杜甫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这组诗,以抒情怀。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1],生长明妃[2]尚有村。

一去[3]紫台[4][5]朔漠[6],独留青冢[7]向黄昏。

画图省识[8]春风面[9],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

[1]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2]明妃:指王昭君。

[3]去:离开。

[4]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5]连:通、到。

[6]朔漠:北方的沙漠。

[7]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8]省(xǐng)识:认识,旧识。省:一种说法意思是,曾经。

[9]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译文】

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如向荆门奔去一般,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赏析】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