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龋病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儿童龋病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1

龋病又叫龋齿,俗称虫牙、蛀牙,是指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齿组织逐渐毁坏崩解形成缺损的一种疾病。龋病不仅导致牙齿崩溃缺损,还能继发牙髓、根尖组织疾病,影响学习和颌面发育,甚至影响全身健康。龋病的发病率较高,尤其在儿童中发病率更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龋病是儿童最主要的口腔健康问题,其进展快,波及面广,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同时,龋病又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是可以通过采取适当措施加以有效预防的疾病。为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龋病列为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同时,WHO也指出,以龋病防治为核心的口腔保健工作,是衡量一个国家物质进步和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

我国是儿童龋病高发国家,据卫生部2005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5岁年龄组儿童乳牙患龋率达66.0%;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达28.9%,窝沟封闭率仅为1.5%。从分布看,儿童龋病的发生率在城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儿童的龋病率明显低于农村儿童;龋病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1.儿童龋病影响因素

(1)细菌及生理因素。龋齿是由于口腔里的某些细菌,利用食物中的糖发酵产酸而逐渐产生的。生态菌斑学说认为,在牙面菌斑的生态失去平衡的条件下,变形链球菌、乳杆菌、放线菌、韦荣菌等口腔常驻菌的组成及比例将会发生改变,一些细菌会成为条件致病菌。这些致龋菌可产生大量致龋物质,超过了身体抵抗力,导致龋病发生。

(2)饮食因素。儿童摄取过多的糖后未及时清洁口腔,会使牙齿表面的菌斑pH值急剧下降,从而导致牙齿脱钙进而形成龋齿。经常吃冰激淩的儿童龋齿指数高于不吃者。儿童每日摄入甜食频率越高,患龋齿的危险度越高。

(3)口腔卫生习惯。牙菌斑是黏附在牙齿表面或口腔其他软组织上的微生物群,与龋齿和牙周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刷牙可以去除牙菌斑、软垢和食物残渣,保持口腔卫生,维护牙齿和牙周组织健康。

(4)社会环境因素。国内外关于儿童龋齿患病率与家长社会文化因素关系的研究表明,家长,尤其是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儿童龋齿发病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儿童腔保健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指导与监督,而父母对儿童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与其文化程度有关。有家长帮助刷牙并检查刷牙效果的孩子患龋齿的风险低。

2.存在的问题

(1)儿童及家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低。据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及各地开展的区域性儿童口腔健康知识调查结果,无论是儿童还是家长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率都有待提高。通常儿童或家长对正确刷牙可以预防龋病、牙齿坏了应该治疗、含糖食品可以致龋等基本知识有较高的认知率,但是对窝沟封闭的认知率很低,全国只有10%的家长知道窝沟封闭的防龋作用。对含氟牙膏以及局部用氟预防龋病的功效知晓率也很低,全国仅有24.5%的5岁儿童家长知道含氟牙膏对牙齿有益处。

(2)口腔健康行为形成率低。全国5岁儿童在3岁以前开始刷牙的仅有13%,大部分儿童从4~5岁开始刷牙。5岁儿童中每天刷牙2次的占22%,20%的儿童不刷牙;12岁儿童中每天刷牙2次的占28%。此外,93%的学生从没有用过牙线。54%的学生没有使用含氟牙膏。因此,我国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的形成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口腔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率低。在儿童龋齿发病率较高的前提下,龋齿的填充率却很低是国内研究者发现的普遍问题。全国5岁儿童所患龋齿中有96.7%未充填,12岁学生所患龋齿中88.8%未充填。接受过窝沟封闭的12岁儿童全国仅有1.45%。全国5岁儿童近12个月内口腔科就诊率仅为15%,就诊原主要是急、慢性牙痛和其他口腔问题,定期检查的儿童为22%。12岁学生过去12个月口腔科就诊率为21%,49%的学生从没有看过牙,就诊的主要原因是急、慢性牙痛和其他口腔问题,定期检查的学生为28%。侯伟等2005年开展的北京市5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儿童在就医和接受预防保健方面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即便如此,仍存在口腔保健卫生服务利用率低的问题,城市有58%的孩子,农村高达80%的孩子1年内没看过牙医,其中超过70%的家长认为儿童的牙齿没有问题,不需要检查治疗。


1.白玥,江虹,刘童童,王新伦,我国儿童龋病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1(10):77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