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正常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1.外观特点  皮肤红润,皮下脂肪丰满,头大,头发条纹清晰,耳壳软骨发育好,男婴睾丸已降至阴囊,女婴大阴唇遮盖小阴唇,指甲(趾甲)达到或超过指端(趾端),足纹遍及足底。

2.呼吸系统  新生儿在出生后约10秒钟发生呼吸运动。新生儿肋间肌较弱,呼吸主要依靠膈肌的运动,故以腹式呼吸为主。因为新生儿代谢快,需氧量多,使呼吸浅而快,每分钟约40~60次,两天后降至20~40次。正常新生儿可有呼吸节律不齐。新生儿呼吸道狭窄,黏膜薄嫩,纤毛运动差,容易导致气道阻塞、感染、呼吸困难,甚至拒绝吸吮乳汁。

3.循环系统  新生儿耗氧量大,故心率较快,睡眠时平均心率为120次/分,清醒时可增至140~160次/分,且易受啼哭、吸吮等多种因素影响,波动范围为90~160次/分。足月新生儿平均血压75/50mmHg。新生儿血流多集中分布于躯干及内脏,故肝脾常可触及,而四肢容易发冷出现紫绀。新生儿红、白细胞计数较高,以后逐渐下降至婴儿正常值。

4.消化系统  新生儿胃容量较小,肠道容量相对较大,胃肠蠕动较快以适应较大量流质食物的消化。新生儿吞咽功能完善,但食管无蠕动,胃贲门括约肌不发达,在哺乳后容易发生溢乳。新生儿消化道能分泌足够的除胰淀粉酶外的其他消化酶,所以,新生儿消化蛋白质的能力较好,消化淀粉的能力相对较差。新生儿出生后第1日排出的大便呈黑绿色粘稠状称胎粪,2~3天排完。如果出生后24小时不排胎便,应排除肛门闭锁及其他消化道畸形。

5.泌尿系统  新生儿的肾单位数量与成人相似,肾小球滤过能力、调节功能及浓缩功能均较成人低,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输尿管较长,弯曲度大,容易受压或扭转,发生尿潴留和泌尿道感染。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24h排尿,一周内排尿可达20次/d。

6.神经系统  新生儿大脑皮质及锥体束尚未发育成熟,故新生儿动作慢而不协调,肌张力稍高,哭闹时可有肌强直;大脑皮层兴奋性低,睡眠时间长;眼肌活动不协调,对明暗有感觉,具有凝视和追视能力,有角膜反射和视听反射,味觉、触觉、温觉较敏感,痛觉、嗅觉、听觉较迟钝;有吸吮、吞咽、觅食、握持、拥抱等先天性反射活动,出生后数月自然消失。若上述反射减弱或消失,或数月后仍然不消失,提示神经系统或其它异常。足月新生儿可出现Kerning征、Babinskin征和Chvostek征等病理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不稳定。

7.免疫系统  新生儿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完善。新生儿在胎儿期从母体获得多种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G、IgM、IgA,故出生后6个月具有抗传染病的能力,如麻疹、风疹、白喉等。新生儿的主动免疫力尚未发育完善,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能力差,免疫反应迟钝。新生儿缺乏IgA,易患消化道、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自身产生的IgM不足,又缺少补体及备解素,使其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及真菌的杀灭能力差而容易引起败血症。

8.体温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表皮角化层差,易散热,因此体温易受外环境温度的影响而波动。